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取得“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 | B.垄断组织的出现 | C.圈地运动的推进 | D.民主制度的确立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于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马尾海战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 B.明末农民起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