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商报》王志安的一篇文章《气候贫困人口的中国挑战》中谈到:“我国的贫困带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东部地区的孤岛贫困带,包括东北边境,山东、河南一带的革命老区;第二个是黑河一腾冲线贫困带,这条中间线的两侧,多数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所在的区域;第三个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酷寒地区。”
材料二 黑河(黑龙江)一腾冲(云南)线(如下左图所示)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和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材料三 黑河——腾冲线两侧人口与面积比重图(下左图)
(1)分析黑河——腾冲线贫困带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上右图的甲、乙两图,表示面积比例的是 图,表示人口比例的是 图;上右图中字母表示东南部人口比例的是 ,表示西北部面积所占比重的是 。
(3)上图所反映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图是扬州瘦西湖公园的一处著名景区“吹台”,又名“钓鱼台”。它是位于湖心的一亭,四壁皆门,三面为满月洞门,正洞呈正圆,内衔 五亭桥横卧波光,若莲花盛开,五亭桥是瘦西湖公园的标志;南洞呈椭圆,内收的湖畔白塔竖立云表,似春笋破箨。这一横一竖形成一幅构图殊异的美丽图景,景中 有景,画中有画。
(1)此图反映的构景手法是__________。
(2)在游览时要想欣赏到这样独特绝佳的景致应()
A.把握好时机 B.选择观赏位置
C.抓住景观特点 D.发挥想象
(3)“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亭玉人箫。”读此词后,你认为欣赏扬州瘦西湖之妙,何时去游览最好?
(4)五亭桥是借鉴北京北海的五龙亭之美景,但工匠并未照搬,而是独创地将桥、亭结合,形成亭桥,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连廊相接,桥亭秀,桥基雄,二者比例恰当,配置和谐。游客若要真正领略五亭桥蕴涵之美,应作什么准备?
(5)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成、发展与下列哪条河的通航有关()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京杭运河
傣族的竹楼,是一种纯竹木结构的建筑。竹楼的柱子、梁椽都是利用竹节和竹楔巧妙地结合起来,不用铁钉。墙壁和地面都是花纹漂亮的细竹篾笆。
(1)请说出傣族竹楼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间的密切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相适应。
(3)以上两小题说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是:①自然环境影响建筑物的形态和功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黄山著名的风景“猴子观海”
(1)若要观赏到图片中貌的酷似造型,对观赏者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观赏云雾必须选择的季节是_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_。
(2)此景观中,貌的酷似造型构成了_________美;蓝天、白云、金色的阳光、灰色的岩石构成了_________美;流云漂烟,似浩海浪涛的云海构成了_________美;风声悦耳、鸟语虫鸣构成了_________美。其中_________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
(3)若要在此附近修建一人文景观,特别要注意的是_________,否则容易造成_________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景观欣赏,谈谈你从诗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