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④ |
下列表格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趋势,其呈现出的最主要特征是()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工人总数(人) |
78000 |
272000 |
产量(吨) |
3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 D.政府对企业干预 |
19世纪中期的伦敦,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下列原因与这一变化联系最密切的是()
A.钟表技术的进步 | B.资产阶级平等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
C.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 D.工人阶级经济地位得到改善 |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据《礼记·典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 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