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B.“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 |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
D.“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古代学者甲认为,要把握“理”,需要“格物致知”;学者乙则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只要内心反省就能体会。学者乙是( )
A.董仲舒 | B.程颢 | C.朱熹 | D.陆九渊 |
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
A.秦朝 | B.汉初 | C.宋代 | D.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