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予以分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下面一段话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大师创作②孩子习作,③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④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既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又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静悲凉”的意境。请以“晨雾”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②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③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平实简洁的语言为这段文字进行总结。(5分)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按要求在下文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抗战时期,在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由于物价暴涨,导致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不例外。《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请按照提示句内容及格式,仿写一句,要求意思相对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提示句:苏轼,赤壁岸边,一阕《念奴娇》,词采传千古。
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