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B.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
C.外国资本官营洋务资本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