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两宋时期,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科举出身的进士占了全部进士人数的27%,而在南宋,这个数字达到了52%。这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的推广 | B.南方经济的发展 | C.皇权得到加强 | D.北方受战争破坏 |
“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
| A.西欧的地理大发现 | B.中国新文化运动 |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D.欧洲的工人运动 |
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应当是
| A.日本 | B.美国 | C.俄国 | D.德国 |
从一项统计数字来看,(德国)全国食糖消费量从1876年的平均每人6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21.4公斤,棉花消费量从1871年的平均每人不到3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7.6公斤,储蓄存款从1870年约15亿马克增加到1914年的约200亿马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德意志的统一 | B.普法战争吸收大量赔款 |
| C.德国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 D.德国发动战争掠夺大量资源 |
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
|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
|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
|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