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06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指出,来自陆地的生产和生活污染对中国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余来自近岸养殖、海上航运、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海上倾废等活动。四类、超四类海水占到四分之一。四大海区中,南海近岸海域污染较轻,东海污染较重。鉴于中国近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中国正全面推行《碧海行动计划》。
材料二: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图

材料三:“某时期我国某些海湾、河口污染情况统计略图”

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监测海湾和河口污染最便捷、最有效的技术是什么?
(2)沿海劣四类水质分布范围最大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                       ,此处                                                                                                                                               ____________污染物明显较多。试分析该处海水水质问题严重的原因。
(3)珠江口的磷、氮排放量没有杭州湾和长江口多,为什么更容易出现赤潮危害?
(4)海水污染可能导致的后果有哪些?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中外科考队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对它进行科考活动。

材料二:重庆地形图和2005年酸雨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统计数据。

(1)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由图1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较高的省区是云南和。调查发现地下河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对(岩石名称)的溶蚀作用造成的。
(2)图2为乐业地区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与气温图,请判断其气候类型:
(3)请根据图2,你认为科考队对天坑底部地下暗河进行考察的时机选择并予以说明。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农业区位条件看,图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由图5可知重庆地区酸雨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全年发生强酸性降水(pH<4.5)的频率
(填“大于”或“小于”) 弱酸性降水(4.5≤pH<5.6);强酸性降水在季出现频率较高;从2005年重庆地区降水的PH值统计分析看,重庆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6)酸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特征具有强烈的地理性。重庆地区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由特点和分布特点决定的;重庆地区酸雨的时
间分配特征主要是由的季节变化决定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材料二:1999-2003年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分析

资料来源:《1999-2003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变更调查》
(1)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是________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我国开发复垦增加耕地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____年;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净减少量达____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
(3)1999-2003年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因自然灾害损毁造成耕地减少的比例相对____________(增加/减小)。
(4)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三方面分析评价我国粮食生产的条件。

2011年3月19日深夜,随着法国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境内的多处目标进行空袭,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法、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下图为利比亚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描述利比亚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简述其地理意义。
⑵指出利比亚的地理环境特征。

读下图,图甲显示2009年前后各国的每年伐林率,图乙为X地区某块农用土地的有机物、氮及钾的含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09年前后伐林率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纬度的_____________(类别)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伐林。
(2)X地采用迁移农业方式耕作,请简要分析土地被开发和焚烧后,土壤中的有机物、氮和钾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原因。
(3)图甲中X地森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4)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风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相对集中于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
请分别说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风能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内蒙古丰富的成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