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12和表3,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12所示有关内容,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
表3: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
流出 |
省(市) |
贵州 |
四川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安徽 |
其他 |
占总量比重(%) |
6.1 |
16.1 |
10.6 |
8.6 |
8.3 |
10.6 |
39.7 |
|
流入 |
省(市) |
福建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其他 |
占总量比重(%) |
5.6 |
5.6 |
7.2 |
5.6 |
8.9 |
35.5 |
31.6 |
(2)根据表1内容,说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我国人口分布图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面积比例 |
人口比例 |
人口密度 |
|
东部地区 |
46 |
96 |
222人/ Km2 |
西部地区 |
54 |
4 |
9人/ Km2 |
(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和(写简称,2分)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
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该线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
。
自然条件:
。
开发历史:
。
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占年降水量%)
地区 |
春雨 |
夏雨 |
秋雨 |
冬雨 |
华南地区 |
11 |
43 |
39 |
7 |
华北平原 |
9.8 |
73 |
13 |
4.2 |
长江中下游 |
22 |
45 |
18 |
15 |
西北干旱区 |
32 |
29 |
10 |
29 |
(1)简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我国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地表水匮乏,分别简析造成两地地表水匮乏的主要原因。
读图“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5分,每空1分)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指出:
甲地应为:________ 气候,乙地应为:________气候;
两地降水的明显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方面,山脉以西主要发展________(选择填空)。
A.水田种植业 | B.旱地种植业 | C.草原畜牧业 | D.山地畜牧业 |
(3)山脉东西两侧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差异,显示出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地带性规律。
读沿东经89°线的地势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7分,每空1分)
(1)A是________盆地,是________温度带,
C是________盆地,是属于我国的第__________阶梯
(2) D为________高原南部的__________江,
夏季易受__________风的影响,降水丰沛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
平分别约为_____%和_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______。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_。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
(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