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下表为降水量在60mm/30分钟时,“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读表回答题。
植被覆盖率 (%) |
径流量 (mm/30分钟) |
入渗量 (mm/30分钟) |
产沙总量 (g) |
减流效益 (%) |
减沙效益 (%) |
100 |
9.77 |
50.23 |
0.85 |
80.78 |
99.30 |
85 |
20.46 |
39.54 |
1.52 |
59.75 |
98.77 |
70 |
27.31 |
32.69 |
4.34 |
46.27 |
96.48 |
60 |
38.24 |
21.76 |
24.11 |
24.77 |
80.41 |
40 |
41.91 |
18.09 |
57.29 |
17.53 |
53.45 |
20 |
42.44 |
17.56 |
88.75 |
16.51 |
27.89 |
0 |
50.83 |
9.17 |
123.07 |
0 |
0 |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C.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D.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2.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条件下,同时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均较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圈是 ( )
A.20%~40% B.40%~60% C.60%~70% D.70%~85%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M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 B.大牧场放牧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混合农业 |
M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当地广阔的市场 | B.便利的交通运输 |
C.先进的科技 | 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
影响五大湖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 B.交通 |
C.市场 | D.水源 |
图中M表示我国某城镇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影响该城镇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 B.土壤和水源 |
C.市场和交通 | D.政策和劳动力 |
该城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的“都市农业”,以下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A.观光农业 | B.商品谷物农业 |
C.房地产业 | D.水稻种植业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A、B所在地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有关图中两条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处在热带地区 |
B.都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
C.都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
D.夏季风只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
若某一冷锋受地形阻挡,停滞在AB两地之间,则:
A.A处阴雨绵绵 | B.B处多晴朗天气 |
C.A处海拔高于B处 | D.B处处在丰水期 |
图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
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 |
B.冬小麦、玉米、水稻 |
C.棉花、春小麦、大豆 |
D.油菜、茶叶、春小麦 |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景观特征是: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
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 |
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
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 |
该区域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 | B.风力沉积 |
C.流水侵蚀 | D.流水沉积 |
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A.拦沙蓄水 | B.发电灌溉 |
C.防洪抗旱 | D.调节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