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曾致电当时参加南北和议双方将领联名通电:“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有①这一通电是在五四运动中发出的 ②吴佩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 ③军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④北京政府最终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④ |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
元朝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以上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明太祖认为元朝的这种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他
A.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的政务大夫 |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
D.废除中书省,加强中央集权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 B.中正有序 | C.敬天法祖 | D.君权神授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