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反映了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中世纪的世界 19世纪后期的世界
| A.近代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 |
|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
| C.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 D.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 D.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百日维新颁布的变法令中的内容,在此以前已经出现的有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翻译外国书籍
③创办报馆、学会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
|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