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以下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因为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 |
B.没有看到消费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广大中下层民众的购买力 |
C.强调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鼓动消费以减轻供大于求的压力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私有制 | B.经世致用 | C.重本抑末政策 | D.资本主义萌芽 |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A.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
B.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
C.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
D.拉登已被击毙,恐怖主义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
近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为了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2004年5月1日,欧洲联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富雄心的一次扩张。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的加入使欧盟成员国增加至25个,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整体实力有所增强。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评价说,这10国加入欧盟是自15年前柏林墙推倒之后,欧洲统一进程迎来的又一高峰。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至今,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趋势是
A.区域经济集团化 |
B.随着成员国的增加,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
C.通过和平方式,由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上的统一 |
D.通过斗争方式实现由经济联合到政治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