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引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报,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
明年,贼薄近郊。不敌,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刭。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街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救。乃命家人市信石(砒霜)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殓之,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邦曜絷香母诱之絷:拘禁 | 
| B.贼薄近郊薄:迫近 | 
| C.仆救之苏,恨曰恨:仇恨 | 
| D.择士人归之归:出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忠贤欲困之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 B.①以女妻其子②其皆出于此乎? | 
| C.①不乐为吏②辄为居民所救 | 
| D.①捧帚凝视而泣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 
|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通政使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 
|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 
| D.在敌人兵临城下、京城陷落之际,得知皇上已死,施邦曜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鐹船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鐹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 
|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 
|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 
|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鴂船待”的生动描写。 | 
|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鴂船待”的佳话。 | 
|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 
|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 
|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 
|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 
|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饥”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或音近。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 
| 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事:侍奉 | 
|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停止 | 
|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作驳斥毁谤者的论据的一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 
|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 
|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 
|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②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表达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庵梦忆序
 张 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马戒马戒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 ,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米长,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米长,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愕窒不敢与接 接:接近。 | 
| B.罹此果报罹:遭到。 | 
| C.仇甘旨也仇:仇视。 | 
| D.不次岁月次:排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 
| B.作者叹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说明作者是用泪眼来观梦、察梦、寻梦的。 | 
| C.由于本文是一篇“自序”,因此,作者要简括地回顾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 | 
| D.全文以议论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和抒情,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实用而又好看。 |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2)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戆子记
 (清)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①。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②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③,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④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糵⑤,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①戆:迂愚而刚直,憨直。②侑:劝人饮酒进食。③司阍:守门。④眴:用目光示意。⑤媒糵:酝酿之意,比喻定计陷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辈兴阑矣阑:尽。 | 
| B.主人强颔之颔:点头同意。 | 
| C.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伺:伺候。 | 
| D.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果:实现。 | 
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
 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
 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④多酤伤费,多饮伤生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
 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 A.②④⑥ | B.②③⑤ | 
| C.①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为“戆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宣泄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 | 
| 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戆子与黠者的言行对比,黠者自身前后的行为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仆人的“可用”与“不可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 C.本文是一篇文字简练、带有寓言性质的传记文。其中黠、朴二人是朝中奸佞小人和平庸俗人的化身,而戆子则是忠诚正直官吏的写照。 | 
| D.本文借戆子厉斥歌者、夺酒劝主、沽直之辩这三件事情,描写了主人由不开心、勉强接受到心中感佩的情感转变,阐明了明辨忠奸的重要意义。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欲沽直邪?市恩邪?
 (2)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
 (3)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阅读《项脊轩志(节选)》,完成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 
| B.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 
| C.一日,大母过余曰过:来看望。 | 
| D.比去,以手阖门阖:关闭。 |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 
|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 
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 
| B.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 
|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 
|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