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阿留传
陆容(明)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畜之。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怒之,则掷帚于地,曰:“汝善是,曷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畜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薪者不弃;砂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③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识,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於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
【注】①参亭:交错均匀。    ②樗栎(chū lì):不好的材木。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照应门户
B.历园中竟日竟日:竟然一天
C.其可笑事率类此率:大都,大概
D.元素工楷书工:擅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B.家人为之哄然然此可为智者道
C.矧灵于物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能知而喜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具体表现阿留“性痴呆无状”的一组是
①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②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  ③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④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     ⑤浓淡参亭,一若素能   ⑥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元素家收藏了一些动物形状的古代器具,经常拿给客人们欣赏,阿留把它们误做铜器用沙石磨涤。
B.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为阿留这样的小人物感到庆幸,因为他遇到了周元素这样识人、容人的好主人。
D.作者指出了世上三种错误的用人之法,认为能被人了解、喜欢并得以人尽其才才是士人之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庐山纪游
【清】査慎行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坡,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B.北崖坡斗:通“陡”
C.乃知为樵夫所绐:哄骗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凿:穿凿附会om]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而起,起归。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起觉:睡醒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
C.外与天际:边际
D.悠悠乎与颢气俱悠悠:渺远的样子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觉而起,起归后人哀之不鉴之
B.故为之文志秦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得邑
C.而不知所穷杳不知所之也
D.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戴罪之人,所以忧惧不安。但是有了西山这样一处佳境,让他豁然开朗,又从悲境中走出。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游诸山,漫漫而游,但长怀着忧惧的心理,后来游玩西山,则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让作者达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西山上,作者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这里既是一种喝酒的姿态,也暗含了自己被贬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颓然。

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B.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向来就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已经开始。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及保宁围解,三桂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 节选自《清史稿》)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望将数万人城薄:逼近。
B.三桂深之衔:怀恨。
C.浴镌秩去坐:坚守。
D.可望等去引:领兵。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郝浴有“志操”“气节”的一组是()
①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② 颁赏将士,浴不受
③三桂深衔之④有“亲冒矢石”语
⑤ 浴复疏劾,改原职⑥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为广西巡抚。
D.郝浴大义正直,严正恪守。当吴三桂战后拉拢他时,他能够划分界限,不受颁赏;严守职责,上疏抗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
⑵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 ①子华: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员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而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在虚空里就发出了大声。就因为风惜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形状而产生了。土石屃矗大坚实,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就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友鬖髿③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大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因为松这种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缠绕,叶子纤细而修长,奇特而葱茏,舒展而茂盛,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滞塞不激荡,流顺通畅,具有自然的和谐之声;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相往采。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松而不能离弃它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日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我是四处寄居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些作为松风阁记。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注)①屃赑(xìbì):爬行动物觿(xī)龟的别名。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眉矗的形状,取它力大能负重的意思。②巃嵸(lóng sǒng):聚集貌。③鬖髿:(sān suō)蓬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洒而扶疏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不激雍: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其心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去:距离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物待滋而无物相之
B.附于物有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C.非雷之怒号合一契
D.故风之过壮也,犹不如人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石夙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土石员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土石质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土石质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人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
译文: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译文: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