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凡:总共 |
B.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等到 |
C.潜又抑而不闻闻:听见 |
D.上贷其死贷:宽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擢为内殿直都虞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
C.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
D.仍籍没其赀产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
C.傅潜被高琼取代,他回到朝廷之后,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部被没收。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①,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②,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注:①庶孽:妾生的孩子,身份低微就像树的孽生一样。②表,是阳光下竖起的木杆,用来计算时间;漏是用来记时的铜壶,壶中蓄水,壶底穿一小孔,壶中立箭,箭杆上有刻度。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兵扞燕晋之师扞: 抵御 |
B.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害:谋害 |
C.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援: 操起,拿起 |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次: 停留驻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
B.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D.以监军,乃可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②穰苴则扑表决漏,入
③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④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⑤晋师闻之,为罢去。 ⑥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平民,地位卑微,但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在齐国遭到晋燕两国入侵,而齐军又惨遭失败时,因晏婴的推荐,受命出征的。 |
B.穰苴的地位卑贱,没有威望,人微权轻,他为树立威信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斩了皇帝说情使者的仆从,砍断了使者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C.穰苴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他们家族也因此在齐国的地位一天天地显贵起来。 |
D.本文塑造了一位身负重任,治军严谨,与战士同甘苦的将领形象,穰苴在与庄贾的比照中,其形象就更显得鲜明生动了。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乌氏庙碑铭
韩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⑤捺禄: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致从史京师致:招引 |
B.号名差卑,于配不宜宜:合适 |
C.走可突干走:赶跑 |
D.积粟厉兵,出入耕战厉: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B.其下皆甲以出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C.始以武功为名将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D.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
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
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 |
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
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
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
(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栗,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日:“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卫王侍读释褐:担任官职. |
B.遣平驰驿往代之驰驿:兼程而进。 |
C.自是州里丰衍丰衍:充足富裕。 |
D.百姓大戏大戏:大玩游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
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
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
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丞相杨坚的礼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 |
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 |
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 |
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事侯。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谥曰恭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 济:过河,渡 |
B.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假:假如 |
C.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就:接近,靠近 |
D.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更:改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洪家富而性吝啬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B.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谨拜表以闻 |
C.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D.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 |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曹洪是先帝功臣的一组是
①洪下,以马授太祖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③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④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⑤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事侯⑥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洪是曹操的爱将,随曹操出征屡战屡胜,多次救曹操于困境之中,因此连续被提拔重用。 |
B.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有交情,危难之中向陈温求援,得到陈温的帮助,最后与曹操会合于龙亢。 |
C.文帝想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判他死罪,曹洪多次流泪求情,才免于一死,最后受到免官削爵的处罚。 |
D.曹洪忠心耿耿、英勇善战、深受众人爱戴,曾因小事得罪文帝被罢官,明帝时又恢复了他骠骑将军的职务。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
(2) 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
(3) 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文各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横甚,来数抑之抑:抑制、控制 |
B.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亟:屡次 |
C.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听:听命 |
D.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乏:缺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
B.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
C.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
D.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