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部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应在西周时期 |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梁启超对小说这种地位的看法反映了
A.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 B.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扩大 |
C.清末市民队伍进一步扩大 |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变化 |
1898年,夏历五月,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 B.维新思想的广泛流行 |
C.民主共和观念的传入 | D.新式学校的日益增多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C.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D.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李光耀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科举“使过去帝制的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李光耀在这里所指的是
A.科举考试的内容阻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
B.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现象严重,加深政治腐败 |
C.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 |
D.科举考试使官僚阶层盲目自大,不主动学习西方 |
在古代许多朝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之三司会审或三堂会审。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司法制度的完备 |
C.官僚机构的膨胀 | D.高度重视司法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