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寒潭清满城尽带黄金甲
C.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 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贼:偷窃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所 谓 古 今 常 理 者 逆 顺 之 相 形 盛 衰 之 相 寻 如 符 契 之 必 同 寒 暑 之 必 至 夷 狄 所 以 取 之 者 至 逆 也 然 其 所 居 者 亦 盛 矣 以 顺 居 盛 犹 有 衰 焉 以 逆 居 盛 固 无 衰 乎
(取材于辛弃疾《美芹十论·察情第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诸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①,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②,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③,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邺:地名。②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③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善友,人名,在五坊任职。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高其名也优:优伶,乐工
B.虽优进,而尝有军功以:凭借
C.复欲何乎为: 做
D.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阵:阵地,战场

下列对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译: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
B.罄尔之资译:花光你们的钱财。
C.谋扼关以为拒译:打算扼守汜水关,认为可以抵挡李嗣源。
D.踣于绛霄殿廊下译: 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宗最初提拔任用郭从谦,不仅仅因为他是伶人,也因为他曾经立有军功。
B.当郭从谦叛乱、庄宗仓皇逃离到洛阳之时,李嗣源趁机率叛军攻打兴教门。
C.靠迎合他人往上爬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时,不会得意一世,郭门高就是一例。
D.本文记述伶官郭门高败政乱国的史实,意在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郭从谦鼓动军士“欲为乱”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