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28日,国家教育部就“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等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问计于民。为广泛听取民意,“关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思考”问题在教育部、中国民意调查网等大型网站上公示并开展问卷调查。
(1)我国公民能够参与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教育部就“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取消”问题问计于民的意义。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习近平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的消费观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大数据技术”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当你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抒情或发议论的时候,华尔街分析师正通过网站后台收集你的情绪变化,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还有一些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进入竞争对手的网络搜集数据,在商战中赢得主动,跨国公司常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全球优化供应链和市场;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迅速找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能够最迅速的传导至上下游产业,减少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制约因素:国家没有设置与“大数据”相关的管理协调机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数据标准;“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匮乏;“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欠缺;一些外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威胁我国信息安全,公民隐私也因此暴露等等。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大数据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更好地解决“大数据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3)请就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中的隐私安全问题提两条建议。要求切实可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面向世界寻求发展机会,又要完善法制,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材料一: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我国新时代面向世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的战略建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区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提出后,被一些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注释:“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为了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和遏制苏联,给予欧洲130亿美元援助,在帮助欧洲的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二:2015年10月,交通部同时出台了出租车改革办法和专车新规。据专家分析:不少地方在出租车领域通过配额制管理、独占号牌资源等手段造成事实上的垄断。公司随意定价,司机完全没有议价权,进而使得拒载现象成为常态。有关部门出台网络约车规范条例,给从业者减负,让民众受益,使行业依市场规律发展。另外,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展开了对某外资企业在中国涉嫌垄断的调查,中国实施反垄断法以来,已完成多起针对国内国外企业的垄断调查,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反垄断的积极作用,并说明“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的理论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消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会议要求要从多个方面,让群众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
材料二:当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70%之间。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美国达到80%。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重视消费的经济依据。
(2)分别说明材料二、材料三揭示的经济现象,并说明材料一对材料二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