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奶 ③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奶(nái):母亲。   
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huì)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②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B.①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②少之,长吉气绝
C.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②上灯,与食
D.①天苍苍而高也②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了解李贺才华的人是韩愈,杜牧也曾为李贺集写了序并详细描写了李贺的奇异之处.李商隐本文所记,虽然个别情节有些匪夷所思,但李商隐认为这些事迹是李贺的姐姐亲眼所见,所以应当是可信的。
B.李贺每写完一首诗后,就放置到其他地方不再理会;另外他经常独自骑马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往返,所到之处也经常写一些作品,但他往往随手就把这些作品丢弃了。所以,李贺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李贺气绝时,他平常居住的屋子的窗户里有烟气升腾,还有车马的声音和隐约的管乐的声音.这些让李贺的母亲很惊异,于是不再哭泣并安心做了五斗小米饭。
D.本文围绕一"奇"字展开,先写李贺形貌之奇,再写他作诗方式之奇,接着写他临终之奇,最后就"奇才"的遭遇展开议论,表现出作者对李贺坎坷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不平与愤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译:                                                      _____
⑵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译:                                                   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 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 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 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 不集。"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 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闻而 之 悼,哀悼

B.

于是乃 兵 偃,停止

C.

有机关 审,确实

D.

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臣见大王 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 不传也久矣

B.

三日 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和之

C.

言巧工 母作木车马 谁 大王为此计者

D.

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 坳堂之上

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

《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

《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

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汉氏失 御:控制。
B. 未见久学而 者也 渝:违背。
C. 夫工人之 染:着色。
D. 朝士敬而 之 叹:赞叹。
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岂非化 成俗 始 强壮出
B. 成休息 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 舟中
C.丹青 善假 物也
D. 朋友钦 乐之 秦以城求璧 赵不许
3.

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4.

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

可填入第①段横线中的虚词是(

A.

B.

C.

D.

2.

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 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②,①。
5.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吾宗

(2)其俗颇

(3)臣自废黜

(4)聪有闻者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儿有 风骨 B. 称其不能 理化
C. 无复 衣冠之望 D. 招致 山东大儒
3.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的心理状态。

5.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