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该水利枢纽主要由鱼嘴岛、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蜀地自古旱涝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发现只有打通玉垒山才可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于是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山口——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工程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为保证水流充沛,李冰父子率众在江心建成一个狭长的小岛——鱼嘴岛,把江流分为内外两江。在鱼嘴岛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兼具泻洪排沙功效,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故取名“飞沙堰”。材料二.都江堰科学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以不破坏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和统一。历经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没有改变,“深淘滩、低做堰”、“因势利导、因水制宜”、“遇弯截流、逢正抽心”等中华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结合材料说明李冰治水的唯物论思想并用辩证法观点分析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是怎样做到统筹兼顾的。(13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为了进一步感受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某班同学特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做法,请你根据表列信息,将下列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依次写在试卷上。
网页内容 |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或依据 |
(1)坚持强化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使春节文化长盛不衰 |
(1) |
(2)举办第十三届中国书画走向何方高峰论坛,并指出:书画是中国最高艺术,要传承但不复古,要推进书画理论研究和批评事业的发展。 |
(2) |
(3)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3) |
(4)在春晚舞台上,让蒙古族的《吉祥颂》、回族的《数花》、壮族的《美丽的姑娘》等节目充分去展现一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画卷。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于2012年9月16日至9月2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成功举办。吉祥物名为“牛牛”,是向全社会征集一年半后,从广大群众创作的316件应征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大量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搜集各类素材。这一形象的原型取自南阳黄牛, 充分体现出南阳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内涵。作品经过拟人化与卡通设计后,动作强劲,姿态动感,彰显了农民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也表达出国际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阳光又可爱的“牛牛”,脚踏祥云,欢笑着大步走来,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表现出南阳人民正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共庆丰收,分享喜悦,分享友谊。
结合材料,分析南阳农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
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滚滚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快车道。20年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引领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20年过去,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2010年9月以来,河南省全省平均降水量19.5毫米,遭遇罕见的三季连旱。干旱面前河南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着眼旱情发展不断修订抗旱方案,及时加强工作调度。经过努力,大大降低了旱灾造成的影响。通过努力,保证在3月底前完成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51万亩,力争夏粮在大旱之年实现好收成。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河南省在抗旱工作中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近十年来首次低于8%。从“保8”到提出“7.5”,小小一个数字的变动,蕴含了众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欧债危机依然没有根本化解,我们国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审慎确定的一个合理的增长目标,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理性、更加注重社会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