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的方块田,构成形似“井”字形而得名。……(隋唐时期)它是以国家名义“均给天下民田”的,但实际上只有国家所能掌握而直接用于分配的那部分土地才是国有土地。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曾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2分)
材料二 明时……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
——张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针对该现象,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怎样的口号?(4分)
材料三 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抑止)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
材料四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美国《独立宣言》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充满着革命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首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
材料三 1904年,孙中山撰写并公开发表了自投身革命以来的第一篇对外宣言——《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仿照《独立宣言》,孙中山也在文中列了十几条清朝封建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犯下的罪行。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概括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阐述的的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提出“以淘汰无用之杂学,开导文艺长进”之方向为目的……日本天皇于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敕语的中心是忠与孝,以之为“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强令师范教师学生住在宿舍,并授学生以兵式体操。抑有甚者,以现役的陆军上校山川浩为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学生寄宿的学校生活则采用陆军的内务班制,推行灌输师范生的军队式组织。……适龄儿童上学都是强制性的,甚至专门作了“就学牌”,以示区别,并由警察督促带牌儿童去上学。有的县还制定罚规,处罚不送适龄儿童入学的家长。……在明治十一年,有81.1%为士族阶层弟子,又至明治十八年为止的毕业生中,札幌农学校有75.7%,东京商业学校有52.6%为士族弟子。在女子教育创办初期,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女子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儒家之类思想。
材料二由于明治政府的积极提倡教育的普及,工场劳工的教育程度明治三十年,文盲率估计有38.2%,而寻常小学毕业者,只不过占12.2%,但是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
不断的接触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日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八七五年小学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二,一八八五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九点六,一八九五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点二,一九零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一九二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改革后建立的学校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材为宗旨,并引进了以“能力主义”为基础的近代考试制度,从而为士族以外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近代民权思想逐渐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所谓非法之法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指出“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是民权之说固敌人所愿闻者矣……昔法国承暴君虐政之后,举国怨愤,上下相攻,始改为民主之国。我朝深仁厚泽,朝无苛政,何苦倡此乱阶,以祸其身而并祸天下哉?……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曰: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曰民权,误矣。美国人来华者,自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上挟私,下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深考之谈耳。近日摭拾西说者,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 ”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材料四孙中山认为“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到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 ……他说:“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认为理想的君、臣、民关系是什么?为实现以上政治理想,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方案?分析黄宗羲与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权之说在近代中国逐渐传播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归纳张之洞反对民权之说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不同,依据材料四,简要评述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材料四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见下图:中共“一大”会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 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材料三1924年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据材料一,比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5分,不得抄录原文。)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此时,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动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