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
B.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
C.《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
D.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①也,应使众与②其事,与③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④,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A.①动词,可译为对付 |
B.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
C.③动词,可译为结交 |
D.④动词,可译为帮助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A①动词,可译为赞许
B② 动词,可译为给予
C③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D④其余,连词。
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 |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B.当与秦相较。 |
C.遂与之俱出。 |
D.与战胜而得者。 |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B、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C、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