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与民国。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夹缝中顽强成长.下图反映了支撑民族火柴业发展的哪一重要因素?
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 A.清政府放松政策 | B.实业救国的精神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工人运动的兴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
|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
|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
|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京剧 |
曾经有人向拿破仑推销一项新技术发明,以便渡海作战,攻入英伦三岛,扫除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但未被拿破仑采纳。这一新技术发明应当是
| A.蒸汽轮船 | B.电报 |
| C.望远镜 | D.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