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
危机,百年一遇,蔓延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lO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
地甩卖股票,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危机的表现。(4分)
材料二 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这不仅将使美国纳税
人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它能够使人们重新就业。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12.6)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奥巴马振兴经济的措施。(3分)
材料三2009年2月28日第十四届东盟峰会开幕,本届峰会的重点议题是如何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在此之前一些观察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关注南半球组织负责人约·查韦斯指出:“我认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需要一个统一的经济刺激计划。必须接受严酷的事实,也就是说,要接受我们所有国家都受到了经济危机影响这个事实。各成员国必须放弃各自为政的做法。象菲律宾在过去几周曾多次强调说,菲律宾没有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国家具有免疫力,能够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能自欺欺人。”
——《德国之声中文网》
(3)材料三中提到的“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材料中的负责人为东盟各国提出了怎样的建议?(6分)
材料四 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
一一温家宝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4)请你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各国应该如何应对危机?(3分)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图示例,简述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方面 |
主要内容 |
经济上 |
工业化和市场化 |
政治上 |
|
思想文化上 |
|
生活上 |
(2)世界历史经历了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的工业文明孕育降临,到20世纪40年代多种现代化模式基本形成的过程。请叙述15、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历史”的辉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历史研究》
问题: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初,英国有着怎样的世界地位?
(2)汤因比写作这段文字时,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受到了哪个国家的挑战?说明理由。
(3)“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深远的影响。
(4)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落日的辉煌”
材料一:自1530年,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
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统计图。
问题:
(1)材料一称“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主要指哪些?
(2)材料一中“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与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3)从材料一中可以得知中英在正常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英国为扭转此局面采取了什么行动?导致了哪些结果。
(4)材料二中甲乙时段的中国处于哪一时期?如何评价此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一:丝缕布帛这些,我们生产得不少,贩卖到路途颇远,又有点危险的吕宋,就是为了换取佛郎银、佛郎钱。吕宋一带地方,与我们的商民往来贸易,彼此颇为熟悉,相处融洽。
材料二:中国有的是过剩的货物,他们从不向我们购买任何物品,只把物品卖给我们,并专门索取钱币为代价。为获得银币,他们的货物价格非常便宜,故我们向他们买的东西特别多。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丝缕布帛通过什么途径“贩卖到路途颇远,又有点危险的吕宋”的?其开创者为谁?
(2)为保证安全,减少危险,唐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商民往来贸易,彼此颇为熟悉,相处融洽”。
(4)材料二中“中国有的是过剩的货物,他们从不向我们购买任何物品”,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清朝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中国古代农商政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末’来发财,用‘本’来守财。” ——司马迁《史记》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观念。
(2)材料二中司马迁所提及的“末”、“本”分别指什么?
(3)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念与汉代的农商政策有什么不同?
(4)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有何地位?其所编撰的《史记》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