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话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解读《论语》,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据此回答16-17题。通过于丹的解读,更多老百姓了解了《论语》。这说明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最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是传统经典文化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对于于丹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把庙堂之中晦涩难懂的东西通俗化以飨大众,是好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中华经典文化简单化,将贻害无穷。对文化活动的不同看法体现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 C.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
| D.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要太CNN”“囵”“山寨”“打酱油”“雷人”“俯卧撑”“人肉搜索”“呆呆”“范跑跑”等入选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客观映像 |
|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 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性 | C.主观能动性 | D.永恒性 |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是指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
|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
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不同社会之间,最终还是要达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一切服从于自然 |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 C.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 | 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
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的精华 |
|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 |
|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