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话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解读《论语》,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据此回答16-17题。通过于丹的解读,更多老百姓了解了《论语》。这说明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最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是传统经典文化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对于于丹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把庙堂之中晦涩难懂的东西通俗化以飨大众,是好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中华经典文化简单化,将贻害无穷。对文化活动的不同看法体现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C.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
D.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读下图。“人生的一半是在制造麻烦,另一半是在解决麻烦。”这直接体现了
A.辩证的否定 | B.意识的自觉选择 | C.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
下列符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①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我国明代大学士文嘉在《今日诗》中说:“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主要表明( )
A.有了质变就有发展 | B.事物的发展离不开量的积累 |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掌握了命运的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国万里河山,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堤防残破不堪的江河状况。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 B.意识能动性 | C.社会性 | D.历史性 |
2006年9月23日,在孔子诞生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孔子长相,一无相片为证,二无详细的文字记载,三无任何DNA样本,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制作者却把孔子制作为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的憨厚的山东老者。这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 B.意识来源于人的大脑 |
C.正确的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