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1-2题。
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较轻,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 |
| B.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
| C.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 |
| D.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认为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
| B.板块漂浮在硅铝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 C.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肯定形成山脉 |
| D.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 |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 | B.热量 | C.水分 | D.土壤 |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
| C.纬度位置 | D.盛行风向 |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
|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
|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
|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下列问题。“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 B.水路 | C.铁路 | D.管道 |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 A.粉尘污染 | B.地面下沉 |
| C.酸雨 | D.煤烟污染 |
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 A.纺织 | B.食品 | C.飞机制造 | D.钢铁 |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16~18题。
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
|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
|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
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
|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 B.荒漠化 |
| C.盐碱化 | D.沙尘暴 |
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减少 |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
| C.植被较少 | D.蒸发量增大 |
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
|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
|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
|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
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
|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
|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
|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