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推行 |
B.蒸汽机的发明 |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思想
A.强调了“中体西用”的“体”,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
B.推动了国人关注清朝的政治局势和学界动态 |
C.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
D.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到爱国志士的肯定 |
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这表明当时
A.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
B.此种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C.进出口贸易额巨大 |
D.政府曾一度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 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 B.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
《中国通史》载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这表明“行同伦”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 D.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