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1)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
(2)尽管封建社会长期推行抑制手工业的政策,但还是取得了辉煌成就。请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成就各一例。
(3)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突厥遂屡为边患。然突厥势虽张,其内政未臻凝固。贞观元年,铁勒、薛延陀、回纥诸部皆叛。颉利又与突利失和。并逢大雪,羊、马皆死。二年,突利请入朝。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出讨。四年,进击定襄,颉利被俘。男女来降者十万口。其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而四夷君长,遂诣阙请帝为“天可汗”……唐之声威,达于葱岭。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帝(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惧。经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引一惧也。”
——范祖禹《唐鉴》
(1)据材料一,归纳突厥衰败的因素。
(2)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突厥问题的策略及成效。评价唐太宗的“一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国家的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任资格也不再是门第和财富……雅典宪法对公职人员的津贴作如下规定:公民出席民众会,或领取6个俄波尔;一次最高会议可领取9个俄波尔;陪审员领3个俄波尔;议事会议员领5个俄波尔;凡担任主席者另加膳食费1个俄波尔;九执政官每人领4个俄波尔。
——尹明明、鲁运庚《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公职津贴制》
材料二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法】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1)椐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扩大民主政治的举措。材料中雅典宪法这一规定体现的理念与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相似?
(2)罗伯斯庇尔自称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材料二体现了卢梭的哪些主要思想?分析罗伯斯庇尔的上述主张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宅旁园地可随时赎取,赎取份地须得地主同意后订契约。农民在赎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农民在49年内连利偿还……政府只规定(份地)最高和最低定额,具体面积由地主决定。如农民现有份地超过当地定额标准,地主割去超过部分,低于最低额则不补。在实行中地主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割去农民份地中的最肥沃部分。“割地”面积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54—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
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
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
||
1863—1873年 |
1882年 |
1887年 |
||||
沃罗涅日 |
25.93 |
33.11 |
69.26 |
41.07 |
53.87 |
82.41 |
库尔斯克 |
30.14 |
40.91 |
75.55 |
40.42 |
81.78 |
112.22 |
——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1)1861年,在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体现。
(2)“如果用一种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这场改革,农民并不全然是输家。”据材料一、二论证这一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