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该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与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回答11—12题。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能达成共识,是因为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②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C.形而上学观点 | D.旧唯物主义观点 |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C.形而上学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