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感谢汉字
培 贵
(1)从山村一座古庙发蒙,念“人、手、口、刀”始,迄今几十个年头过去,读字、写字,写字、读字,我与汉字结缘一生。儿时,汉字养育了我;长大成人,我又在汉字里讨生活。汉字于我,可谓思重如山。我感谢汉字。
(2)这是一个春日的午后。小朵阳光从身后的玻璃窗投影在我打开的书页上,像一泓金色的池水。沐浴在阳光中的汉字突然鲜活起来,呈现出动感的魅力,泛发出曼性的光亮。我顿时浮想联翩,生出许多的感慨。
(3)传说,上古的先人仓额造字t“天雨血,鬼夜哭,龙乃潜藏”,可见汉字的诞生,是怎样一挺惊天地、泣鬼神的孕育与分娩。说巧也巧,“孕”中有“子”,于者,儿子。汉字乃中华之子、民托之子。简言之,汉字如人。想此说法并不过分。否则,后人何以“字以人重”、“见字如面”之谓。
(4)鲁迅先生论_及汉字云:“诵习一字,当识形音意:口诵而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井用,一事之功乃全……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惑一心,一也;音美以惑耳,二也;形美以惑目,三也。”汉字有形、有义、有声,其人格魅力,可与人比,且心有灵犀。
(5)古有拆字术.多为算命先生求生的看家本领。仅凭一字,他将偏旁部首逐一拆开,再一笔一画地肢解,仿佛把你置于手术台上,随意拨弄你的四肢五官六脏,然后侃侃而言,道出你的吉凶祸福,个中不乏溢美之词,让你心悦诚服,你不能不佩服其半仙铁嘴功夫。俨然你的人生你的命运全然在一字中。
(6)夸有作家陈村,在《大众文摘》望字拆字40个,字字与人的意识、情感、行为无不有血肉相系相连。试举一例:一个“情”字怎生了得。陈村作解:“那是青年的心,青色的心要是再拆得细一些就是月亮下,心里有了主张,月下还能有什么主张呢?”妙趣磺生的笔,掘出人幽藏于“情”中的深意,读来趣味无穷。
(7)汉字真乃人之象也。
(8)我有幸结识篆刻家杨世禄先生。此套对金石书画执著追求且艺术造诣不凡。他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摄制组的孟乖治印。孟为蒙族,出生草原。蒙蔽善摔跤。杨先生匠心独运,把一个“孟”宇,篆之成获胜的摔跤站立平台,“和”的偏旁为“禾”,“禾”为草,再细刀刺之,如是,方寸之间,无边草原,一个蒙族掉跤手的力量展示,孟和其人其姓,身形兼备,入木三分。汉字的卓越诡谲和超凡魅惑,恰如一住法国大诗人所迷:“汉字具有宇宙精神,它充满了场景,充满了新生,充满了原始的惊喜。”
(9)是的,文字无非是一种符号,一种栽体,一种亿万人的公器,但与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那么.县息相通,荣辱与共,它载负着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栽负庸琐的谬见、卑劣的性格。它也曾被玷污,被蒙秽,甚至被借以发难。作为立于世界文字之林的中华汉字,堪称熔道家风采、儒家风骨、佛宗禅意于一炉,更显其博大精深,并具有氏族的忍辱负重、正气凛然的人格品性。
(10)闲时读书,汉字为友。每当我面对眼底并肩为伍、列队成阵的汉字,点撇钩撩间,犹见民族五千年的风霜,平平仄仄中,犹闻东方古国洪钟大吕的流韵,方方正正里,民族的端庄、民族的品格、民族的性情透出纸背。
(11)我更看重汉字“以一种稳重的态度切入”,儒雅温厚,恬淡谦退,严谨周备,而心深如渊。
(12)虽有手,但决不会跳出来冷不丁给你一掌:
(13)虽有刃,但决不会在你背后抽刀:
(14)虽有丝绕,但决不会在你脚下使绊:
(15)虽有口,但块不会对你滋生流言……
(16)你尽可以倾之以心,诉之以情,至诚至爱,相濡以沫,至于“文字教”,至于“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凡此种种,上下古今,因文字而蒙冤罹难,纯属奸佞小人所为,邢真不是汉字本身的错
(17)俯身面对汉字,无异于向汉字鞠躬。我仿佛是一只羊,“谦卑的共低下来/就看见革的高贵/草使和我的民族/学会把伤口桁在嘴里/并终生善良……”
(18)我感谢汉字。
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

A.史书有先人仓颉造字的记载,那时“天雨血,鬼夜哭,龙乃潜藏”,可见汉字的诞生,是怎样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
B.人民创造了汉字,千百年来使用汉字,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乃中华之子、民族之子。
C.汉字有声、有形、有义。每诵习一字,口诵而阔其音,音美以惑耳;目视而察其形,形美以惑目;心通而知其意,意美以惑心。汉字给人的诱惑,实在太严重了。
D.算命先生拆字,也仿佛把咨询者的人生置于手术台上解剖。吉凶祸福,侃侃而言'其实都是子虚乌有。作者写算命先生的铁嘴功夫,正是为了揭露他们的骗术。

E.回顾历史,也曾有过“文字狱”取字也曾t玷污,甚至被借用来做整人的工具。但作者认为,那纯属奸佞小人所为,不是汉字本身的错。
综观全篇,概括作者“感谢汉字”的理由。
文章第6段和第8段主要内容分别是什117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试任意选择两个不同角度,对第2段的画线文字做品味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
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
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
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向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
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乡上当镇长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就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么?!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点事,还搬救兵?象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吗?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工作,遇到点小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
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再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稍倾,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里,进屋去拿出了一包皱巴巴的红塔山烟,给大家散了。而后又爬上园子里的梨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黄皮梨。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的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质。
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几个月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说如果他还年轻20岁就一定要去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8月30日地震发生后他与村干部们一道吃住在现场,帮助乡亲们进行生产自救。你看,几天来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
我默默的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么?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
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
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么?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
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退休的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质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重灾户,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李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间的无言。
(文章有删改)
小说题目是“拒绝”,请简要概括文中的父亲做出了哪些“拒绝”?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文中多次描写了父亲的神态,简要分析文中划线的两处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⑴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稍倾,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⑵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
小说的结尾,与父亲通电话后,“我长时间无言”,“我”会想到什么?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2010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本心流于不善的现实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C.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在外的路向。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草
谢文合
①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②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地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
③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④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污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播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茏茏,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残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⑤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善建不拔,俨然道家风范。
⑥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⑦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⑧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情。
⑨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本草纲目》栽:迎春花(叶),苦涩、平、无毒,(主治)肿毒恶疮。
文章是怎样围绕“哲学草”展开的,请简要概括出作者的思路。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答:——一一一一
(2)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答:——一
本文第⑤段描写出了哲学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
本文构思精巧,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哲学草其实就是迎春花,但作者却不以“迎春花”而以“哲学草”为标题,为什么?
答:——
(2)作者认为哲学草“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读完此文,你受到那些启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需要现时代的“处世哲学”
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未来的建设不只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还应有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以及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理念。
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所以,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
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即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超越即是复兴。复兴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人、和合共生。
由于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互动,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称此为“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的新起点。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碍地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进入整合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东方伦理道德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将天、地、人并立于世。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只要这种神韵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也就开始上路了。
东方神韵情怀的展现,需要内在心灵的安顿。在现时代,中国人需要唤醒内在的灵商。因为,人类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价值的危机。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华夏先贤们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其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善待”,就是公正、无私、真诚、平等、自主、无差别、无障碍的对待。今日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文化形象。
如果说“善待他者”还有目的,那么其终极目的就是和合共生。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同时还面临着三大融合:经济生活领域里“增长的极限”与全球融合。政治生活领域的“对抗的极限”与天下相安,文化生活领域的“施恶的极限”与全民身心的安顿。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和合共生,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实现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外层空间、族群冲突、重大自然灾害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O年/4月/7日有删改)
下列对“处世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
B.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只有做到“超越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
C.复兴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需要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与和合共生来复兴中国人新文化形象。
D.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不仅富有东方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盖性,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是要将“世界社会”作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新事物的起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克服和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
B.东方情怀是指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它是今日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直接关乎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成功与否。
C.由于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性和价值的危机,因此,今日中国人需唤醒内在的灵商,以“善待他者”为道德之律来树立人格、国格、文化形象。
D.如果说“善待他人”还有目的,那么,“和合共生”是“善待他者”的终极目的,它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复兴,不是指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来求得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指中国人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的处世哲学的复兴。
B.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今日中国人只有把这种情怀或神韵践行在当下的行为方式上才能真正重建起中国人的精神。
C.今天人类即将面临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极限”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三大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
D.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因为实现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诸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族群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舍身救难大爱永存
——追忆香港义工黄福荣
闵酷
4月18日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救人捐躯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灵柩从青海结古镇孤儿院辗转回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庄严简朴的仪式,迎接香港之子英灵归来。黄福荣的亲属和特区政府的多位高官到深圳口岸迎接。在香港警察仪仗队奏出的哀乐声中,黄福荣接受英雄式的致敬,鲜红的特区区旗覆盖上灵柩。
香港特区政府16日已向授勋委员会推荐黄福荣追封金英勇勋章,并建议将遗体安葬在表扬英勇市民的量仰园。有记者询问黄福荣胞弟黄福华:“假如生命可以重头再来,您会选择支持还是劝阻福荣先生长期只身从事善举?”黄福华先生说:“如果让我重头选择,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
14日地震发生时,黄福荣正在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那天清晨,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黄福荣、3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7.1级强震爆发,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孤儿院周副院长说。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去营救他们。
大约10时,救出3个孩子和1位老师后,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幸免于难,但阿福却身受重伤。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周副院长回忆说。
被阿福推出废墟的4人,除一名孤儿腿部骨折外,其余3人均只受轻伤。
“要做就更做好”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热心公益的人。”黄福荣的朋友、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他跟我讲:公益、慈善,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摆空架子。”
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多月义工。
赵林说,阿福每月工资只有I万多港元,在香港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3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4月1日,阿福到兰州与我会面,走访甘肃贫困学生,我以为他会坐飞机来,没想到他却从深圳坐火车到兰州,说自己省一点,就又能资助几个学生了。之后他又说想来孤儿院,随身带了1万多港元,希望买点物品带去孤儿院。”赵林回忆说。
当时,赵林开玩笑说:“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怎么办?”但黄福荣一句话,让赵林感动良久,记忆犹新。黄福荣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港人的骄檄”
连日来,关于黄福荣的报道持续占据电视、报章和网站的重要时段和显著位置。一夜之间,这位平凡的香港司机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港人的骄傲”,内地同胞赞他是“真的汉子’’“真正的英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自己的网页上发表题为《香港的光辉榜样》的文章,深切哀悼在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他写道,“噩耗传来,我感到十分难过。像无数被黄先生的事迹触动的内地和本港市民一样,我万分敬仰他,并引以为荣……”曾荫权接着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福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b襟怀?黄先生事迹给了我们启示。
许多香港艺人发微博传递爱的呼唤与关心。梁咏琪说:“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动容……致最崇高的敬意,伟大的香港英雄”;文咏珊说:“他拥有这么善良的一颗心……他是我们香港人的英雄!在这里致最崇高敬意.!安息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为什么黄福荣会被称为“港人的骄傲”“真正的英雄”?
尘物通讯常以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说说“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这一节是怎样表现黄福荣这一人物的。
曾荫权说:黄先生的事迹给了我们启示。联系全文,你认为黄福荣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