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豁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口”、“口”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 you。bt:即“变态”。口: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口: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结合《语言文字运用》中学到的造字法等方面的知识,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80字左右)
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
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仔细品读下图,结合其含意,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写几句祝福的话,要求语言准确、得体、鲜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5个字。
对《牲畜林》中一段的翻译有以下两种版本。阅读后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①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②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选自《儿童文学选粹》)
阅读下面文字,请用三个简明、结构整齐的短语来概括国家公祭鼎的历史意义,每个短语不得超过6个字。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②并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