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二: 印度为怀念圣雄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材料三: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3)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大纲》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近代中国是如何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说明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提倡学习手工技艺,鼓励葡萄酒、橄榄油出口;
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制定“遗嘱法”,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 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