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
A.为祖国独立而不断斗争 | B.采用非暴力的手段 |
C.担任资产阶级国家领袖 | D.学习西方工业文明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德孵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韧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
C.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
D.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地域决定政治 |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不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