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谒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谒,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
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选自《晋书·罗企生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迁武陵太守累迁:多次升官 |
B.亦复何恨恨:遗憾 |
C.玄即收企生收:收留 |
D.自伤力劣伤:悲伤、哀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家贫亲老王语暴以好乐 |
B.殷侯仁而无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又引企生于前月出于东山之上 |
D.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仲堪败逃时,只有企生跟着他。路经家门,遵生说:“作这样的离别,怎么能不拉拉手!”当企生伸手时,遵生借机把他拉下马,企生才没有继续跟随仲堪逃亡。 |
B.罗企生担任武陵太守还没有到任,桓玄攻打殷仲堪,于是殷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咨议参军。 |
C.桓玄听说罗企生不听别人劝告前来拜见自己,很不高兴,但还是派人对罗企生说,假如企生向他投降,他还是会赦免企生。 |
D.企生被杀之前,请求桓玄留下一个弟弟奉养母亲,在罗企生遇害当天,胡氏就把桓玄送的羔裘烧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每点不超过7个字。
“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
结合诗歌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 |
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 |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①师尊则言信矣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
②作《师说》以贻之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
②凡说者,兑之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报复。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城南壁:营垒 |
B.会全师雄寇神泉寇:侵犯 |
C.贼逾三千余,来薄阵薄:迫近 |
D.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鞫:审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入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
走近古典文学,完成后面题目。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为乡曲所称 称:称赞 | B.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隶:隶属 |
C.文帝甚嘉之嘉:赞赏 | D.义恭举悫有胆勇举:选举 |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②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
C.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
D.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2)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