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地面上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s,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移动了4m。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移动了8m。由此可以求得( )
| A.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 |
| 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
| C.从第2次闪光到第3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
|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 ,激发态能量 ,其中 。用 表示普朗克常量,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A. | B. | C. | D.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增大照射光强度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
| B.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改用X射线照射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
C. Ra→ Rn+ He是α衰变 |
D. Na→ Mg+ e是裂变 |
用相同导线绕制的边长为L或2L的四个闭合导体线框,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进入右侧匀强磁场,如图所示。在每个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M、N两点间的电压分别为Ua、Ub、Uc和Ud。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Ua<Ub<Uc<Ud |
| B.Ua<Ub<Ud<Uc |
| C.Ua=Ub<Uc=Ud |
| D.Ub<Ua<Ud<Uc |
如图,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为在同一平面内的同方向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火星轨道半径r1=2.3×1011m,地球轨道半径为r2=1.5×1011m,根据你所掌握的物理和天文知识,估算火星与地球相邻两次相距最近的最短时间间隔约为:
| A.1年 | B.2年 | C.3年 | D.4年 |
如图所示,长方体容器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为a、b、h,容器内装有NaCl溶液,单位体积内钠离子数为n,容器的左、右两壁为导体板,将它们分别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电路中形成的电流为I,整个装置处于垂直于前后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中,则液体的上、下两表面间的电势差为:
| A.0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