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吸收了19世纪人类最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其中,被誉为19世纪科技的“三大发现”即为之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三大发现”除了细胞学说,还有
| A.进化论 | B.能量守恒定律 | C.日心说 | D.纳米技术 |
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 A.城市 | B.都市 | C.夜市 | D.草市 |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
|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齐民要术》记载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政治统一与文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 | D.中央集权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