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和询问。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三 美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上街游行……
材料四 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主要取得了那些权力?该法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威廉·格莱斯顿高度赞赏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依据?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内容?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似点及其进步之处。
(4)综观上述材料,你认为制订宪法或法律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英国内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ㅤㅤ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ㅤㅤ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ㅤㅤ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ㅤㅤ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ㅤㅤ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ㅤㅤ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ㅤㅤ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ㅤㅤ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ㅤㅤ15~16世纪,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ㅤㅤ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ㅤㅤ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ㅤㅤ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ㅤㅤ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慕。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ㅤㅤ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ㅤㅤ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ㅤㅤ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ㅤㅤ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〇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海涅

B.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

C.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D.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清华

G.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②1848年欧洲革命

③美国内战

④巴黎公社革命

⑤抗日战争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⑧巴黎和会

(1)从上表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③____▲_____

⑤____▲_____

重新编演后

②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⑥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