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
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这表明
A.上海总商会积极响应学生运动 |
B.北洋军阀进行反革命的反攻倒算 |
C.总商会内部保守势力仍居主导地位 |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利亚法》,凡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该材料主要说明
A.罗马国家权利的随意滥用 | B.罗马法权利主体的不断扩大 |
C.罗马平民权利的不断延伸 | D.罗马法的正义,公平、权威 |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 | B.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 |
C.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 D.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 |
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