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经审议表决,决定将福建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41—43题。福建遇音相传始于晋唐,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据考证,福建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和元散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故而被誉为“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古典音乐明珠。”这生动地证明了
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C.不同民族文化兼收并蓄 | D.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唐代琵琶普遍采用拔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且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会乐图一样。这启示我们对传统文化,必须
A.关注其创新性 | B.突出其民族性 | C.保持其区域性 | D.重视其继承性 |
福建省的闽南地区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具有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一曲南音,可以勾起台湾同胞浓浓的乡思和乡情”。说明了
A.中国文化始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
B.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C.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
D.传统戏曲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一说法的根据在于
①国家梦、民族梦,与每个国民的人生梦想融为一体
②“中国梦”的整体实现,将为“我的梦”提供实现的基础
③“我的梦”的生发与实现,将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④“我的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①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②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③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旧事物因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自取灭亡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一位社会学家发现大楼的一块玻璃坏了,起初他没太当回事,没过多久,他发现许多处窗户都破损了。经过调研后,他得出结论:一样东西如果有点破损,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加快它的破损速度,一样东西如果完好无损,或是及时维护,人们就会精心的护理。这就是著名的“破窗定律”。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与“破窗定律”内涵相近的是
①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②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③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画孰最难”的命题出自《韩非子》,结论是“犬马最难”,而“鬼魅最易”。画鬼魅最易是因为
①鬼魅根本不存在,拓展了人们的能动创作空间
②鬼魅不像犬马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
③鬼魅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鬼魅是虚幻的,只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