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的需要,最突出地、最尖锐地反映到粮食问题上来……1917年就开始闹饥荒了。1918年1月,粮食部门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21.8%;2、3两月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36.5%;4月只采购到14.1%;5月只采购到12.2%”……富农拒绝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投机贩卖和黑市贸易猖獗。”
——叶书宗《苏联的革命与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由此实行了什么政策?达到了什么目的?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它在农业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据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围攻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和重新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1)阅读材料一,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请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若干具体措施为例,简要分析这些决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3)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4)从原因角度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不同点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材料二下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材料三今天上午,在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前夕,文博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
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该基金会郑重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凡有兴趣者均可参与。
今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经过了宣传征集,评选研究,制作修改三个阶段之后,孔子标准像评选制定工作主体部分顺利完成,作为孔子标准像的雕塑初稿今天与世人见面。
——大众网济南6月13日讯《版本过多,孔子到底长啥样?孔子标准像6月全球发布》
材料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五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分)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制定孔子标准像有何意义?(4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5)儒家思想在西汉和南宋两个朝代分别有什么新的发展?(4分)
(6)对于材料五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