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某班组织知识竞赛,从课文中摘录了部分文字,请按文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排列顺序: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以牛田”
A.④①②③ | B.②③④① | C.④①③② | D.④②③① |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
棉布进口 |
麦粉进口 |
钢铁进口 |
机器进口 |
生铁产量 |
下降38% |
下降20% |
下降15% |
增加20% |
增加20% |
增加30% |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下图是皖籍杰出书法家赵朴初的作品,该作品的书法艺术
A.创始于秦代成熟于东晋 |
B.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
C.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
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
《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A.统治利益 | B.商业生产能力 |
C.社会制度 | D.争霸需求 |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下列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1937年11月29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日军“百人斩”杀人竞赛的照片
③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万余名遇难者遗体丛葬地
④美籍华人张纯如(1968-2004年)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