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张籍作诗写道:“边城暮雨燕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该诗反映了
A.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 B.唐朝安西地区丝织业高度发达 |
C.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景象 | D.白银成为唐朝普遍流通的货币 |
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起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口口口口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口口口口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土地革命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过三次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峰时期(如图所示),其中最后一次建交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C.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许多新成立国家与中国建交 |
D.西方国家改变对华政策,纷纷与中国建交 |
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 B.实行土地改革 |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 D.开展经济建设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