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人口、产业由东北部地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转移的现象。读图2,回答6—7题。
美国阳光地带对人口和产业迁移的吸引力主要是
①气候温暖 ②环境较清新
③火山地震自然灾害少 ④发现新的矿产资源
⑤新兴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⑥民族宗教信仰相同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③⑤ | C.①②④⑤ | D.③④⑤⑥ |
一般来说,影响美国人口、产业向阳光地带迁移的主导因素
| A.经济 | B.政治 | C.宗教 | D.环境 |
初级产业产品的外销为澳大利亚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近五年来由于降水极少,该国已面临“百年大旱”。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地的灌溉”。据此回答24—25题。
“停止农地灌溉”的措施一旦执行,图中受影响最大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区是:
| A.甲 | B.乙 |
| C.丙 | D.丁 |
停止农地灌溉最可能带来的国际性问题是:
| A.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 |
| B.牛羊肉和稻米价格上涨 |
| C.乳品和原油价格上涨 |
| D.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 |
图,完成21—23题。
图示区域所表示的国家是:
| A.印度 | B.澳大利亚 |
| C.巴西 | D.阿根廷 |
图中字母M、S、N、W分别表示:
| A.谷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热带雨林、综合性工业中心 |
| B.谷物种植业、热带雨林、经济作物种植业、综合性工业中心 |
| C.谷物种植业、综合性工业中心、热带雨林、经济作物种植业 |
| D.热带雨林、经济作物种植业、谷物种植业、综合性工业中心 |
该国广阔的平原地区并不是主要的经济区,其制约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 B.人口密度 |
| C.植被状况 | D.水文状况 |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 B.俄罗斯 |
| C.西亚 | D.乌克兰 |
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A.缓解能源紧缺 | B.改善水体质量 |
| C.促进减排降污 | D.保证能源安全 |
该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材料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 2002年 |
2003年 |
|||||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
| 珠江三角洲 |
6 |
52.1 |
41.9 |
5.1 |
54.6 |
40. 3 |
| 长江三角洲 |
4.9 |
49.8 |
45.3 |
4.1 |
52.4 |
43.5 |
| 京津冀 |
10.0 |
45.7 |
44.3 |
9.5 |
47.2 |
43.3 |
| 大东北 |
12. 8 |
49.7 |
37.5 |
12.5 |
50.4 |
37.1 |
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
|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
|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
|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
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
|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
如图为黄河河口处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图
如图所示,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 | B.4月 |
| C.7月 | D.10月 |
造成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的原因是
A.洪
水 B.风暴潮
C
.调水调沙 D.水土流失图示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的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河床变深 | B.河流含沙量变小 |
| C.河口后退 | D.扩大灌溉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