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4,回答问题11—14题。图示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是
①山海兼备,海岸线曲折②长江口以南,多港湾、岛屿
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④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
⑤河湖密布,均为天然形成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河流甲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
界线
A.南北方分界线 | B.内外流域分界线 |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 D.![]() |
本地区以内力作用为主塑造的地表形态是
A.甲地平原 | B.乙地岛屿 | C.丙地三角洲 | D.丁地海湾 |
丙地城市所在地区出
现海水浸侵,地下水咸化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①地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 ②气候变化,降水逐年减少
③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④城市建设过快,地面产生大范围沉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 (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 )
A.西南 | B.东北 |
C.西北 | D.东南 |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以下问题。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 B.台风 |
C.洪涝 | D.寒潮 |
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 | B.甲——3、4、5月 |
C.乙——5、6月 | D.乙——12、1、2月 |
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 |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D.气温高,蒸发量大 |
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西北、华北地区 | B.西北、西南地区 |
C.华南、西南地区 | D.东北、东南地区 |
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
B.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
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 |
D.改善荒漠化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
图Ⅰ为2002年10月30日由卫星所拍摄意大利西西里岛某灾害发生后第4天的影像,图Ⅱ为该地区的等高线图。回答以下问题。据图判断,该灾害最可能是 ( )
A.森林火灾 | B.火山喷发 |
C.龙卷风 | D.沙尘暴 |
此图所示灾害发生区盛行风向是 ( )
A.西南风 | B.东南风 |
C.东北风 | D.西北风 |
图片说明,在灾害监测中 ( )
A.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
B.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
C.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
D.雷达导航技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
读我国自然灾害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甲地区成为双最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运动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
B.石漠化面积广大,工业化水平高 |
C.水旱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水平高 |
D.气候干旱,城市化水平高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成正比 |
B.自然环境过渡地带致灾指数较高 |
C.乙地为最低值区,生态环境良好 |
D.丙地成灾指数高,不适宜农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