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 B.救亡图存 |
C.中西文化交融 | D.反对专制统治 |
有人认为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明夷: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征政治的黑暗时代,君子的忧患时代),说明他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非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就你对其人其事其时的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儒家学说的批判者而非背叛者
②其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明亡清兴的时局变动对其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④其人虽然隐居却怀着强烈的安邦治国的“入世”愿望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发明本心 | B.心即理也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