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胡适——孙中山 | B.胡适——孙中山——曾国藩 |
C.![]() |
D.孙中山——胡适——曾国藩 |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 B.民族差异 |
C.生活方式 | D.自然环境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 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 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A.李时珍、毕升 | B.毕升、蔡伦 |
C.蔡伦、郭守敬 | D.李时珍、郭守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