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情景一: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情景二: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 滇 平 |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
③瀚 海 |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观察以上两个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 (2分)
(2)参照情景一,请为情景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3)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
(4)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 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1)依据材料一和相关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
材料二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3)请你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材料题
材料一阅读下列表格:
表1 1851年至1913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
1851年 |
1855年 |
1913年 |
在校大学生 |
12400人 |
16760人 |
77484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学历的为11.3人 |
表2 1801年至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重要科技成果(个) |
198 |
219 |
356 |
——据潘迦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科技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材料三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英 国 |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
|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
|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
|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
|
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
|
法 国 |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
|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
|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
|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
|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三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相互制约”是对中国隋唐时期哪一制度的描述?如何认识在此制度下“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三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战国)铁犁铧也已经出现,所见多是一种"V"字型的铁铧冠。春秋战国文献中曾见到一些关于"铁犁"或"犁耕"的零星记录。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
状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当时怎样的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2﹪,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4)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说的更准确些,中国梦就是中国理想。从狭义上讲,它包含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广义上讲,她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向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中,我们不妨举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他们分别是——孔仲尼、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我们可以理出一条从原始的中国梦到今天的中国梦的路线图,追寻着这个路线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材料二 为什么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只是把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学说来看待,而没有把它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因此,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无法取得胜利,他也无法延续更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阐述了平水患、兴水利的思想,建议利用水利发电。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893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急农兴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的主张。1915年,他又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同年7月,北洋政府接受建议,正式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有不少人提出应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并将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表纪念。
——伟人孙中山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会成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之一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中国梦”侧重于三民主义的哪个主义?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旧中国孙中山的中国梦为什么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