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有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评价历史人物要立足于现实 |
B.历史人物只有在成为历史后才可以评判 |
C.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只有经历较长时间才更为客观 |
D.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 |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其中“无效”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
C.官僚资本的垄断 | D.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所说 “现在”是指
A.新航路开辟以后 |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D.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