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2~4题。
| 年龄 |
0~14 |
岁15~59岁 |
60岁以上 |
总计 |
|
| 甲 |
人口数 |
2000 |
6500 |
1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6 |
0.6 |
2.5 |
|
|
| 乙 |
人口数 |
3500 |
6000 |
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8 |
0.7 |
2.2 |
0.81 |
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0.775% | B.0.675% | C.0.885% | D.0.95% |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
|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
|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
|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
|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城市城区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 B.资源 |
| C.地形 | D.交通 |
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
| A.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 | 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 |
| 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 | 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 |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下图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材料和图,可以得出结论是()
| A.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持续下降 |
| B.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度上升 |
| C.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 |
| D.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
为应对人口抚养比转变产生的影响,日本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迟退休年龄②调整生育政策③输出国际劳工④提高消费水平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
读我国某城市2013年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是()
|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 |
| 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
| 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 |
| D.与该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相似 |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的紧张局面 |
|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 |
|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
读某区域图,图中P、Q为河流的两个水文站,R为河流的一条支流,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P水文站河段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于Q |
| B.P水文站河段河流的含沙量小于Q |
| C.R河有凌汛现象 |
| D.该河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
河流的入海口处往往形成三角洲,但该河的河口处三角洲发育不充分,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 | B.河口附近地壳下降 |
| C.海水侵蚀严重 | D.河流下游落差太小 |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河流位于( )
| A.亚热带季风区 | B.我国西北地区 |
| C.温带季风区 | D.高寒地带 |
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
| A.珠江 | B.塔里木河 |
| C.淮河 | D.松花江 |